全球首枚3D打印火箭二級點火失敗未進入軌道
魔猴君 行業資訊 764天前

△3D打印火箭點火發射的瞬間
雖然本次發射未能進入預定軌道,但是南極熊依然認為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發射,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3D打印技術大范圍制造火箭零件的可行性,也是人類歷史性的突破。據專業人士點評:“首飛主要目標為獲取測試數據,預先設置的任務目標是達到MAX-Q階段(表示火箭此時所承受的空氣阻力達到最大),一級點火成功后86s達到MAX-Q。”因此,在某種程度上來講,此次發射是成功的。
原定的發射流程分為以下5步,成功進行到第三步。
●0秒:升空(成功)
●2分4秒:一級發動機熄火(成功)
●2分45秒:一級發動機分離(成功)
●2分鐘51秒:二次發動機啟動(失敗)
●7分43秒:第二級發動機熄火(失敗)

△一級發動機驅動階段,火箭時速達到7000KM/H以上
此次發射的“3D打印火箭”名為Terran 1 ,由Relativity Space公司研發,由于是發射嘗試,因此火箭上沒有客戶的載荷,只有一些打印失敗的零件。Terran 1 高 110 英尺,寬 7.5 英尺,是嘗試軌道飛行的最大 3D 打印火箭。作為一種兩級一次性火箭,Terran 1 的第一級有九個3D 打印的 Aeon 發動機,第二級有一個 Aeon Vac。與其結構一樣,所有 Relativity 發動機都是完全 3D 打印的,并使用液態氧 (LOX) 和液態天然氣 (LNG),它們不僅最適合火箭推進,而且可重復使用,最容易最終過渡到甲烷。
Terran 1系列火箭是一款幾乎完全是通過3D打印技術打造的火箭,這意味著整個機身和發動機的幾乎所有部件都是通過DED(通過內部開發的星門WAAM系統)或金屬PBF(VELO3D和其他增材系統)打印的。

△這枚3d打印火箭高33.5米,據稱是目前世界上嘗試軌道飛行的最大3D打印物體,火箭的發動機也由3D打印技術制造而成。
該公司表示,這次任務主要測試該公司獨有的3D打印技術。利用這項技術,該公司可以在60天內用原材料制造火箭,同時3D打印需要的零件也更少。根據Relativity公司的說法,在高度自動化的工廠中使用增材制造技術來生產火箭,意味著可以獲得:
●更高的可靠性:零件數量減少100倍,意味著更少的子組件,因此可能的破裂點會更少;
●更高的生產速度:生產時間加快10倍;
●更高的靈活性:通過沒有固定的工具需求和簡化的供應鏈
●通過復合迭代質量和時間改進進行優化
美國Relativity Space公司負責人 布羅斯特:這種方法可能使進入太空的成本更低,使進入太空更頻繁、方法更可靠,也會對人們的生活產生積極影響。

據悉,這枚火箭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是1250公斤,但首次發射沒有搭載任何客戶的載荷。該公司表示,目前火箭85%的部分由3D打印而成,未來他們的目標是將這一數字提高到95%。根據Relativity Space公司2020年發布的消息,該火箭每次發射任務將花費1200萬美元,約合人民幣8300多萬元。
來源:南極熊
上一篇 3D打印技術面臨的挑戰